“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笛声穿越时空给后人留下的记忆,在时空的跨越中已经永恒。当人类的脚步远离历史的尘埃,步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探询的心灵却逐渐贴近这个远古民族,贴近那来自遥远的声音。羌族的文明史其实远在“羌笛”声传来之前,便在中华文明史的典籍中留下浓浓的笔墨。从“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羌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中羌绣作为羌文化艺术的闪光点,在羌风羌俗走出羌寨、走向世界之际,渐为人识,引起了中外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和好奇。本文拟对羌绣这一民族工艺品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对羌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羌族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美与艺术起源于劳动,也正由于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那些具有初步形式美的客观对象,才可能相应地产生出对称、平滑的审美观念。羌绣的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不但显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愿望。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产品美,劳动工具美,劳动动作美,劳动创造的艺术品美。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羌绣似乎浓缩了历史的精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绣中之精品,已渐被人们认同为与湘绣、苏绣齐名的绣中工艺品,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如今,羌绣早已成为羌族人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美,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上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飘带。年轻女子还在脚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绣有装饰性很强的花纹图案,无论是在羌族群众的腰带、衣裙、围腰、鞋上,或是在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子、鞋垫上都随处可见。羌族的挑绣不仅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绚丽、工艺精巧,起到美观的作用,而且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具有实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羌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情的订情信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是羌族人民对真善美追求的物化和象征。
三、羌绣的历史由来
羌绣的来源说法不一,民间对挑花刺绣有这样一种传说:三国以前,羌族妇女能征善战,孔明派姜维到汶山,屡被羌族女将打败;后来孔明就用符咒组成挑花围腰,送给羌女。羌族妇女争相效仿,挑花围腰就在她们中流传开了。谁知,围腰上孔明画的符,把羌族妇女的心给迷住了,从此,羌族妇女便不会打仗出谋,只知挑花刺绣。传说固不可信,但剥开这个传说的神秘外衣,我们可以看出,羌族挑花刺绣艺术原来最初是由汉区传入的。但是,这种挑花艺术,已长期在羌族人民中生根,经过生活的实践和提炼,既汲取了汉族挑花刺绣的基本针法的成份,又继承了古羌文化的传统,它的构图、纹彩,早已具有羌族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了羌族独特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