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汉代织锦
从汉代开始,由于丝绸之路西域道的开通,丝绸大量输出,使西方各国特别是罗马上层社会对此趋之若鹜,刮起了一股中国丝绸风,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从此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汉代织绣在品种和质量上比战国时代都有很大进步,加之丝绸自汉代才开始大规模外输,同时汉代还实行“均输”政策,在部分地区实行以丝绸实物代替租税,使丝绸成为家庭经济财源,受此刺激,养蚕织丝得到大规模发展,汉代织绣因此大放光彩,在中国丝绸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汉代丝织品总称为帛,有时称为缯。细分则有十多个名目,如纨、绮、缣、绨、绸、素、绢、缟、罗、锦、练、绫、缦、纱、织成等。这当然还值得详细说明,“绢”是指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素”是白色生绢;“练”是指洁白的熟绢;“纨”是细致的绢;“缣”则是指双丝的细绢;“缟”是指未经染色即未经专门处理过的绢;“缦”是无花纹无着色或说无文采的丝织物;“绸”在《说文》(东汉许慎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中解释为“大丝缯也”,后一般指质地较为细密,但不过于轻薄的丝织物。至于“绮”和“绫”,织素为纹者为绮,光如镜面有花卉状者为绫。“纱”则是“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纱,绉者为毂。”绉者又指质地较薄,表面呈皱缩状的丝织物。“罗”指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雅致,而且透气的丝织物;“锦”则常指彩色大花纹的提花织物;“织成”是一种名贵织物,类似于纬线起花且双面花纹一致的缂丝织物。
跟战国时期比起来,汉朝对丝绸的品种分类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发出了更多的品种。中国历史常常汉唐(公元618-907年)并称,说的就是汉代的繁荣与强盛跟唐朝不相上下。也只有当一个朝代出现明显的中兴之象,作为特殊外衣的丝绸才可能向专业和精细的方向发展,在各个方面把一个时代打扮得光鲜亮丽。
丝绸上的图案有绣和织两种加工方法,汉代刺绣就出土实物看,已有多种针法。
绣花图案不同于织花图案,绣品上的图案花纹形象是用“线”在织物表层来充分表现的,线的走向完全依据针法。战国时期的绣法多为“辫绣”,即多用链环状的针脚组成,这种绣法在汉代仍很普遍。
西汉时期刺绣工艺和生产都相当发达,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甘肃武威,新疆民丰、河北怀安及古五鹿等地,出土了不少汉代丝绸刺绣残片,从实物分析,当时的绣法已有平针,平针铺绒,辫绣,钉线绣,锁绣等针法。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最能代表汉代的织绣工艺水平。墓中出土了百余件丝质衣被,鞋袜、手套,整幅丝帛及杂用织物,其中绣品就有40件。这些丝织物色彩斑斓,纹饰图案十分丰富,而且加工技法多样。单凭肉眼就能识别的颜色有近20种,如朱红、深红、绛紫、青、墨绿、黄、棕、黑、白、灰、褐等;纹饰除传统的菱形图案外,还有各种云纹、卷草纹、变形动物纹及点、线等几何纹;花纹的加工技法有织花、绣花、泥金银印花,印花敷彩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代丝织已朝着技能专业化方向迈进,工艺日益复杂,技能分工更加细化,从剿丝、捻丝、纺线、到织、印、染、绣,每个环节都开始发展出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用工具和设备,材料。